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读史明智,信仰铸魂 ——记教育科学学院“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4-13浏览次数:1422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永葆初心使命,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努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学党史,崇英模,做新青年

“当你经过洪山古塔时,你是否知道1923年组织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的领导人施洋烈士就安葬在洪山北麓,他牺牲时才34岁?当你经过龟山电视塔,你是否会想起埋葬在山顶上的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烈士,她1928年牺牲时才33岁?......”这是教育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乐三明在分党校第 13 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讲述湖北和武汉英雄历史的一幕。他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主题教育,让红色精神真正入脑、入心。2019级应用心理学1班徐靖说道:“学习党史是传承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重要举措,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了解党的历史,向革命先烈学习,把党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为加强学生的党史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自寒假以来,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了“追寻家乡的红色足迹”活动。学生党员通过寻访革命足迹、重温红色历史,加深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2018级小学教育2班席夏翠说,她在与父辈交谈中了解到家乡当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回顾了家乡巨大的发展变化,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重大问题。”除此之外,她也一直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致力于学院“心灵信使”的志愿活动,在活动中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书信交流,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以及生活态度去启发孩子们,解决一些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以及学业上的困难。这一切都让席夏翠觉得意义非凡,同时也树立了师范生勇于奉献的教育情怀。

悟思想,感党恩,担育人责

读书是“修身”的重要环节。教师读史书,学党史,能够在提高个人修为的同时,坚守立德树人的本分。学院党员干部、教师坚持常态化自学,通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等指定学习材料,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结合实际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在分党委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九个坚持”的学习过程中,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陈荣博士就“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了重要宣讲。她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事迹案例论述了在新时代下如何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对极少数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的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对侵害学生的行为必须零容忍。”陈荣讲解道。

在三月份教师支部党史学习第一课,乐三明书记主讲《习近平总书记谈读书》,从梁家河知青岁月的读书故事到中央党校谈读书方法论,从构建书香社会到建设学习型政党,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文化精华的厚重历史影响,大家体会到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更是一种工作责任,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在当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全体教师党员与即将退休的熊华生教授举行了一次特别的思想交流会。熊华生教授曾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分党委书记,之后退居二线做学院教育学专业的负责人。在进行教育学专业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他将每一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和任务分配好并落实到个人,在每次两个小时的电话会议中熊华生教授会与每位教师认真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他也多次开展学生座谈会,听取每一届学生与毕业学生的建议,对课程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直到坚持工作到退休前的一刻,他率领教育学专业老师们完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修订工作,为教育学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熊教授是一位专业、敬业、温和又充满智慧的长辈。他是班主任研究方面的专家,虽然快退休了,但他还是秉持着将自己的所学的专业做精做强理想,这是他在用自己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何为教育情怀。”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斯回忆道。

对于教师们的感激,熊教授认为这是他作为一个老领导和一个老教师的应尽本分与职责。教师支部通过回顾熊华生教授在工作期间的经历,将这位老党员一生辛勤付出的“党史”生动地展现在每一位教师眼前,他的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在涤荡每一位老师的心灵。

融思政,办实事,展未来梦

教育科学学院以师范专业为主,夯实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才能落地落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史学习中,教师通过学习在先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每一门课程中学院要求每一位教师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做到课课有思政,人人讲育人,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去年疫情爆发时,我正在英国留学,当我收到来自中国驻英大使馆的抗疫物资包裹时,我内心很感动,虽然亲人不在身边,但在我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保护着我。”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晶晶回忆并感叹道。最近,她正在撰写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文章《基于中国传承的回应性教学》。文章提出,思政学习是在一种文化氛围、文化情境形成一种文化思维的文化实践过程,与西方文化对比,中华文化表现出来的是德育与智育相互统一;而我们的育人工具——汉语语言,对比西方语言的逻辑性,是一种直觉思维的反映,达到了对真、善、美意境的超越性功能,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在课堂上刘晶晶通过讲述自己在小学任教与国外留学经历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鉴别外来文化,更好的认同中华文化。“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通过一些前瞻性的价值引导进行课程的渗透,为未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接班人做好准备。”刘晶晶说道。

目前,教育科学学院正在开展“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项目,其中以范丹红教授“手拉手垄上行”支教活动为例,该活动以“为生、助师、强校”为目标,“定点帮扶”、“定群帮扶”和“特色帮扶”相结合,依托我校教师教育特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共享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资源,用专业服务于希望小学,为希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多方面的精准帮扶,助力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该活动在做好专业引领、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援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

党史学习教育点燃乡村振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换。“对于高校来说,在乡村振兴的计划中,我们的教育主要是怎么去做好服务,这也相当于一种实践性的党史学习。”教育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乐三明谈道。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张红梅表示,作为党员,必须要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产生、发展、壮大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担负起使命,走向美好未来。

平凡人,普通事,一旦以纯洁信仰、高尚追求为精神底色,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在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无不体现着怀优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推动学院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同时为学校建设添上了一抹亮丽的底色。